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台灣地區於佛光山雲來集進行直播,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及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覺培法師主持,財團法人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右)、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左)。 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圖說: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表示,所謂般若,就是要把佛陀所說的法,運用在生活之中。 圖/馬來西亞佛光山提供
圖說: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在導讀時提點,讀《心經》要從「觀」開始,即是與自己展開對話。 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般若與世間的智慧不同,在於般若涵蓋了世間的智慧,但也超越了世間種種的分別和對待,讓我們可以接受一切、超越一切。 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圖說:論壇主持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及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覺培法師表示,今天的論壇讓大家更能理解般若心經,以便更能了解心經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心經的生活智慧 與自己展開對話
2020-05-10
「《星雲大師全集》與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5月9日以視訊會議方式,於新、馬、印、泰、台灣五個國家地區進行《般若心經的生活觀》閱讀研討會及論壇,並與主講人互動和提問。在論壇中,主講人以各自的體悟,闡明《心經》的生活實踐,提示佛教徒不要只是持誦《心經》,更要進一步將其般若智慧運用在生命當中。
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表示,所謂般若,就是要把佛陀所說的法,運用在生活中。法師分享,在出家歲月中,日誦《心經》不輟,持誦之餘,也不斷地省思自己的所言、所行,是不是有符合般若。「如果我們的所思所為,能與般若契理契機,則一切能海闊天空,沒有困難阻礙。」
除了般若,法師也從《心經》觀察到「緣起」、「心」在人間的實際作用。「以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來說,馬來西亞佛光山聯同星洲日報捐助口罩和防護衣,不只是動帶了社會大眾踴躍捐贈物資,同時也接獲海外回贈的口罩,可以說是善的循環,也是大師常講的『未來緣』。」
法師也表示,世間的一切要回歸到我們的心,有一分善念,所有因緣皆開;觀自在菩薩不向他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佛心,我們的心就是觀自在菩薩。
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提點,讀《心經》要從「觀」開始,即是與自己展開對話。因為人們大多用慣習思惟去判斷事物,因此容易產生標籤化的誤解。《心經》中的「觀」與「照」即是指要如同明鏡之照,清楚了知五蘊十八界等精神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不會因錯執「自我意識」而陷入麻煩,更能明白「空」才是萬象背後的運行邏輯。法師指出,菩薩的觀是深度的觀,而凡夫只能有表層的見,因此才會因為「厄」而感到「苦」。
法師分享自身曾因為藏經樓的施工問題而感到苦惱時,大師告訴他:「當你面對困難時,心中只有情緒,但我腦子裡想的是通路。」大師提醒他要用正確思惟看待世間,學習用智慧去轉化,進而超越,這就是「度」一切苦厄。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般若與世間的智慧不同,在於般若涵蓋了世間的智慧,但也超越了世間種種的分別和對待,讓我們可以接受一切、超越一切。依靠著般若智慧,便可以訓練自己的心遠離顛例妄想,從而得到真正的自在。
「只深入研究《心經》,就可以發現它是從般若導向慈悲,般若與慈悲的結合才是真正的菩提。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一個開悟的人,能用最高的智慧、最平等的方式,把眾生帶到彼岸。」
法師表示,真正的般若,是擁有一顆母親的心,菩薩在證悟之後,掛念天下的眾生猶如自己的孩子,要如何也得到般若法喜之樂。為此,般若智慧並不獨立存在,而是結合慈悲,才能真正的「究竟彼岸」,《心經》更可以說是一部不忍眾生苦的慈悲經典。
主持人覺培法師在論壇結束時歸納道,所謂「惑、業、苦」,正是因為不了解,才會做錯受苦,般若即是如實了知萬象諸法的智慧,能行深般若,才能轉化、超越苦樂等二元的對待,才能「度一切苦厄」。
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表示,所謂般若,就是要把佛陀所說的法,運用在生活中。法師分享,在出家歲月中,日誦《心經》不輟,持誦之餘,也不斷地省思自己的所言、所行,是不是有符合般若。「如果我們的所思所為,能與般若契理契機,則一切能海闊天空,沒有困難阻礙。」
除了般若,法師也從《心經》觀察到「緣起」、「心」在人間的實際作用。「以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來說,馬來西亞佛光山聯同星洲日報捐助口罩和防護衣,不只是動帶了社會大眾踴躍捐贈物資,同時也接獲海外回贈的口罩,可以說是善的循環,也是大師常講的『未來緣』。」
法師也表示,世間的一切要回歸到我們的心,有一分善念,所有因緣皆開;觀自在菩薩不向他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佛心,我們的心就是觀自在菩薩。
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提點,讀《心經》要從「觀」開始,即是與自己展開對話。因為人們大多用慣習思惟去判斷事物,因此容易產生標籤化的誤解。《心經》中的「觀」與「照」即是指要如同明鏡之照,清楚了知五蘊十八界等精神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不會因錯執「自我意識」而陷入麻煩,更能明白「空」才是萬象背後的運行邏輯。法師指出,菩薩的觀是深度的觀,而凡夫只能有表層的見,因此才會因為「厄」而感到「苦」。
法師分享自身曾因為藏經樓的施工問題而感到苦惱時,大師告訴他:「當你面對困難時,心中只有情緒,但我腦子裡想的是通路。」大師提醒他要用正確思惟看待世間,學習用智慧去轉化,進而超越,這就是「度」一切苦厄。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般若與世間的智慧不同,在於般若涵蓋了世間的智慧,但也超越了世間種種的分別和對待,讓我們可以接受一切、超越一切。依靠著般若智慧,便可以訓練自己的心遠離顛例妄想,從而得到真正的自在。
「只深入研究《心經》,就可以發現它是從般若導向慈悲,般若與慈悲的結合才是真正的菩提。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一個開悟的人,能用最高的智慧、最平等的方式,把眾生帶到彼岸。」
法師表示,真正的般若,是擁有一顆母親的心,菩薩在證悟之後,掛念天下的眾生猶如自己的孩子,要如何也得到般若法喜之樂。為此,般若智慧並不獨立存在,而是結合慈悲,才能真正的「究竟彼岸」,《心經》更可以說是一部不忍眾生苦的慈悲經典。
主持人覺培法師在論壇結束時歸納道,所謂「惑、業、苦」,正是因為不了解,才會做錯受苦,般若即是如實了知萬象諸法的智慧,能行深般若,才能轉化、超越苦樂等二元的對待,才能「度一切苦厄」。
最新消息
菲律賓三好校園頒獎 教育局肯定三好啟迪和諧
2025-11-20贈《獻給旅行者365日》寶典 禧榕軒大飯店共成文化善行
2025-11-20宏法社贈書三校 以閱讀陪伴偏鄉學童展開心靈旅行
2025-11-20金剛寺公益贈香米 實踐三好傳關懷
2025-11-20達拉斯出席土耳其教會感恩餐會 推動跨宗教交流與友誼
2025-11-20金門縣文化局參訪佛館 期許打造有血緣、文化、慈悲的島嶼
2025-11-20高雄市調查處參訪佛館 佛門公門目標都為社會祥和
2025-11-20國際佛光會墨爾本協會舉辦醫療講座 探討身心靈健康
2025-11-20《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交通工具4-3
2025-11-20佛光山萬年寺推動跨宗教交流 共創和平社會
2025-11-19
相
關
消
息







